中国民间风俗习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间有这种风俗习惯。称正月打毯子,二月放风子(风筝)三月清明烧钱纸,四月立夏吃团子,立夏当天,各户作糯米团子吃,俗称吃了米团子,经得起劳累滚爬,山区人家多吃竹笋。谓“吃了笋子节节高”之说。
五月端午吃棕子,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又称端午节),各户门上插艾叶,菖蒲,以攘除邪气。吃粽子,有的喝雄黄酒,用酒调雄黄,朱砂涂在小儿额上,或在耳朵上夹艾叶以避邪,用艾叶,菖蒲,桔叶,金银花等煮水沐浴解毒。有许多地方,端午节这天,有比划龙舟赛的习惯。
六月尝新,农历六月,农村新谷成熟期,采禾穗子剥米煮饭,置买酒肉,由户主先尝,称尝新,一般为农历六月第一个“辛日”,现在尝新这个习俗农村已不存在了。
七月中元节(又称鬼节)俗称“七月半”,七月初十傍晚,各户烧纸钱迎接祖先之灵,从门外迎进堂屋内,俗称接“接老客”,晚上备菜点灯,一日三餐备酒祭供,连祭四天。十四日晚,包封纸钱,书列祖先姓名,备纸衣鞋帽到户外焚烧,现在年轻一代为了祭供在阴曹地府不受苦,金银珠宝首饰样样俱全,家用电器,小轿车全备齐焚烧给父母。放鞭炮,“送老客”。十五日晚,有的乡村筹备钱物,请禾尚或道士,在村间择高地“放蒙山”,“烧焰口”,超度冤鬼野魂。现在这种习俗少见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样的事“绝迹”改革开放后,恢复宗教自由,农村接“老客”风俗又复起。
八月中秋节,女儿女婿为岳父母,干儿,干女为干爹,干娘馈礼送节,现在中秋节全国普遍,一般中午聚餐,称合家团圆,晚上,赏月食月饼。
九月重阳节,南方大多数农村与“穷”同音,讳“穷”。故又称“富阳节”。各户宰鸭过节,有九月重阳杀鸭子之称,1986年起,国家定此日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天,地方政府为过上60岁的老人送钱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