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词语我们习惯于拿来就用,别人这么用我也这么用,是否准确、是否贴切似乎没工夫去深究了,一不小心就出现用词不准,甚至误用的情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经常出现在各类媒体的“市井”“市井文化”,还有成语“市井小民”“离乡背井”等,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市”和“井”是两个不同的词语,组合起来成了“市井”。
在古代,人们会在特定的地方进行商品交换、买卖交易等活动,这些场所就被称为“市”这是其本意。 除了指代商品交易的场所外,“市”还可以指代整个城市或市区,以及与商业、贸易相关的各种活动和机构,这就是“市”的延伸意思。例如,“市中心”指的是城市中商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市政府”是城市的行政机构,“市场”则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或商业活动的总称。
在古代,人们通过挖掘井来获取水源,指用来取水的地下设施,因此“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这是其本意。除了指代取水设施外,“井”还可以指代井田、水井所在的地区或村落等,这同样是延伸意思。同时,“井”还可以用来比喻人的行为举止,如“井然有序”、“井井有条”等。
“井”是个典型的象形字,指“凿地取水”,旨在点明这是供人饮用的水井。凡有井之处,也是人口聚居之地,因此“井”又成了乡里的代称。成语“离乡背井”,“乡”“井”其实是同义词。有井自然有市,井是“共汲之所”,市是“交易之处”,这两个“公共场所”连在一起,便构成了“市井”一词。我国古代还实行过井田制,所谓“八家一井”,是因人们的居处和耕地分布形如“井”字而得名的。
可见,“市井”一词,源于古代城市的市肆和市井生活。在古代,城市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其中商业区称为“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井”则象征着城市居民的居住地,因为古代城市的居民通常围绕水井而居,故称“市井”。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井”一词的含义逐渐扩大,不仅指代城市中商业交易的场所,也包括城市中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民风民俗。在市井中,人们可以进行各种商业活动,如买卖、交流等,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社交互动的重要场所。
市井文化是指在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习俗等。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
市井生活是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吃喝玩乐、社交活动、家庭生活等。市井精神是指普通人的精神状态,包括勤劳、朴实、诚实、善良等品质。
市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市井中,人们可以听到各种方言俚语、民间故事和传说,看到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如杂耍、戏曲、评书等。这些文化和艺术形式在市井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市井小民指城市里的普通百姓和一般商人,也是官僚阶层对底层民众的统称。“市井”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能概括阶层,也能概括职业。阶层方面,从古至今,城市的主体是下层社会,也就是所谓“市井”阶层。在古代,“市井”是以一种行业为标准划分的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士、农、工、商”四类在城市中的普通百姓。“市井”还包括一些地位稍高于普通百姓的特殊阶层,这些人虽然地位高于普通百姓,但仍然是“市井”中的一员。
这些底层百姓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职业,包括工匠、商贩、艺人等。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中,但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在政治上没有发言权和影响力,只能被动地接受统治者的统治和剥削。在文化上没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只能被动地接受主流文化的灌输和影响。因此,“市井小民”不仅是底层百姓和一般商人的代称,更是被统治者和被剥削者的代称。
如今,“市井”一词仍然被广泛使用,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商业和文化氛围,也代表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质。在现代社会中,“市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化的生活空间,也为城市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这么一考究,其实大多数老百姓从事的都是“士、农、工、商”职业,是名副其实的“市井阶层”、“市井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