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蘵
蘵(zhī),这看起来就比较繁杂的字,可能很多朋友并不熟悉,也确实“蘵”字不常用,拼音拼出来都要在手机上找它好一会。
蘵,是一种植物,对其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尔雅·释草》中,也就说我们知晓它距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时间。
《尔雅·释草》:蘵,黄蒢。《尔雅注疏》:蘵,叶似酸浆,花小而白,中心黄,江东以作菹食。
虽然很多朋友没听过苦蘵这一名字,但事实上它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一种植物。
只不过,在不同地区对苦蘵有着不同的称呼,而苦蘵的诸多别称,则更朴实接地气、更加形象传神。
比如天泡草、爆竹草、响铃草、响泡子、臭泡泡、灯笼果、鬼灯笼等等。
说到这些名字,想必就有不少朋友恍然大悟了,原来是它!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少儿时期为听响,用苦蘵果拍过自己或朋友的脑门,其实现在想想也不知道乐趣在哪儿,但当时就是乐此不疲。
我当然也尝过苦蘵果,味道没那么好(果实成熟后味酸涩带甜味、微苦,有好吃的品种是它同属“兄弟”后面聊),若是解馋的野果,谁舍得用它拍脑门啊。
苦蘵虽然果味不佳,但它确是一味良药,据说早前在岭南地区,人们会用苦蘵全株煮水来缓解上火引起的嗓子痛等问题。
在古时,苦蘵是食物也作药材
现如今由于味道确实不佳,早已不作食材,甚至连一个野菜的身份都没有混上。
不过作为药材的苦蘵却得以发扬光大,苦蘵植株中所含的诸多功效物质,逐渐被现代医学重视,未来潜力无限。
此外苦蘵庞大的野生种质资源,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未来或可育出果用、饲用等更能突出其经济价值的商品种。
身边野草或是宝,接下来,详细的聊聊苦蘵。
苦蘵,茄科酸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与茄子、马铃薯、番茄等是同科近亲。
在我国,苦蘵的分布相当广泛,华东、华中、东北、华南及西南等大部分地区海拔500——1200米的山间、林下、小溪旁,甚至是农村的田埂上、小道边均可见其身影。
苦蘵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株高在30——50厘米左右,未开花结果之前的苦蘵相当普通,纤细、分枝多的茎上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的叶片,在野外如同杂草一般。
其花期在不同地区略有不同,基本上集中在5——7月份,淡黄色的花冠,喉部有紫色花纹点缀,虽不艳丽冠绝,但在杂草中已能凸显娇俏。
待结果之后,苦蘵便不再普通,苦蘵的果期约在7——12月份,现在这个时间,山间野外还有挂果的苦蘵。
苦蘵果实与其它植物果实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果实成熟后有留存的宿萼,1——2厘米的珠状浆果完全被宿萼包裹,像极了一个个小灯笼。
当然宿萼的作用不只是使其看起来更加美观,在宿萼的包裹下,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浆果以及种子遭受害虫的侵害,为种群繁衍和扩张提供保障。
宿萼包裹的一个个小灯笼是苦蘵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但怎奈何这个特点并非苦蘵专有,茄科酸浆属植物几乎都有这个特点。
所以在野外容易出现错认的问题,在我国酸浆属与苦蘵有重叠分布的植物种有酸浆、小酸浆、灯笼果和毛酸浆。
这其中最好区分出的植物是酸浆,因为酸浆成熟后其宿萼和浆果都是红色,且是革质,其它几种则要么绿要么黄,宿萼纸质,不好区分。
当然我也不是要写如何区分苦蘵与酸浆属其它植物,只是告诉大家存在易误认的问题。
小酸浆,拍脑门上,它也响;
物资充足的当下,商品果还吃不过来,野果欣赏即可;
至于药性,说实话古代的医学大家,也只是把酸浆区分出来,其它几种在不同年代的药典中常常混淆。
日常生活中,又不是搞研究,我们也没必要非得辩个“一二三”,只需知道红的是酸浆,果实好吃的大概率是毛酸浆就可以了。
郭璞说:蘵,叶似酸浆,花小而白,中心黄,江东以作菹食。
也就说至少在东晋时期,古人就已经将苦蘵与酸浆区分开来,不过郭璞未用两者最大的区别进行区分,这是我想不通的问题。
但这事不能细究,不然《尔雅》中的蘵到底是不是当前的苦蘵就值得聊一聊了,太复杂放下不谈。
苦蘵作为食物,我能找到的古代文献中也就郭璞提了这么一嘴。
这里聊聊“菹食”,也就说古人吃苦蘵要么将它制作成咸菜要么是菜酱,多半是搭配其它食物食用,从这一点看或可证明古人也不太吃苦蘵。
苦蘵药用始记于《神农本草经》,后世诸多药典中对其具有记载。
不过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前,很多药典中没有把苦蘵和酸浆区分开来。
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查一查,各药典中虽记录药性、功用大致相同,但对于原植物的描述要么模糊、要么混乱,不知道说的是苦蘵还是酸浆。
《本草纲目》中将酸浆和苦蘵进行了区分,但也只是以果实大小进行区分没有深究,明代之后,才慢慢将酸浆和苦蘵完全区分开,近现代的“药典”中区分的就比较明确了。
现如今,一些延传含有苦蘵的药方仍在使用,作为药材原料,野生苦蘵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售价上,全株入药的苦蘵要比它的“兄弟”酸浆(以干燥宿萼或干燥宿萼和果实入药,药名:锦灯笼)便宜上不少。
苦蘵作为中药材不够珍贵,但是随着近年来对其研究的深入,苦蘵中所含诸多功能物质在现代医学中或可堪大用。
研究发现,苦蘵植株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苯丙素类、多糖类和甾体类物质,比如酸浆苦素、醉茄内酯、鼠李糖、槲皮素等等。
可能对于大部分朋友听到这些拗口的化学成分,不知所以然,但对于关注这些东西的朋友来说,均知其重要性。
因此未来一旦苦蘵中所含的功能成分能够被开发利用,“野草”苦蘵的档次定有所提升。
除药用价值可以开发外,苦蘵和当前的菇茑果(栽培种)同在一属,因此它也有一定的果用开发价值。
即便苦蘵种内育不出好吃的商品果,它也能作为亲本和酸浆属其它植物进行杂交,说不定不久的将来,就有苦蘵参与下,更好吃的菇茑果诞生。
写到这,相信大家对苦蘵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问一句,大家家乡把苦蘵叫作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