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心里把这样的时光,说成是“游荡”,而我自己恰似那失了魂的人儿,没有方向,只是行走,兀自悠然,一刻不停。
坦白说,我不懂诗歌。从某个层面来说,我有“晕诗”的毛病。然而,在读到杜甫的《曲江》时,道不尽的欢喜悄然漫涌,那阵势仿若有暗香盈动,扑面而来,让我越陷越深,难以自拔,不舍搁浅。
一句 “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让我真正体会到一见倾心的美好;那种感觉,恰似邂逅频率相同的妙人儿,在一拍即合中,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那份酣然,宛若口渴时,将满盏清香润喉的绿茶,一饮而尽。
走进诗歌,随着穿花的蝴蝶,伴着点水的蜻蜓,在翩翩起舞的镜像里,耳濡目染的悸动,如风般席卷而来;心,柔软而温暖。
我想,这就是一种感动吧,源于文字带来的,因着诗句引发的,一种赤裸裸的、蚀骨入髓的触动。
然而,在读到叶嘉莹老先生的《说诗讲稿》时,我才明白彼时的自己是多么的肤浅啊。
叶嘉莹老先生一直强调:读杜甫的诗歌一定不能只浮于表面,如果想读的更深,那就要了解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而不是仅仅凭借一首诗,一句话去理解诗人的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循着叶嘉莹老先生的教导,走进诗人杜甫的生活,原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完全不同于诗歌中描述的那般画意诗情。
换句话说:正是贫困潦倒的生活,燃起了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向往;因着一颗敏锐而坚韧的心,诗人发现了花丛中飞舞的蝴蝶,点水在湖面的蜻蜓,这些实在平常却又充满灵性和生机的画面。
“是不是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也知道了自己的悲哀呢?因而特意用它们美好的姿态来安慰“我”这一颗落寞的心?”氤氲而起的诗意里,读出了诗人的坚定和执着,以及沧桑又不失浪漫的情怀。
2、跳出诗歌的本身,回望诗人的亲历,这全情的注入,这真情的写意。成就了诗歌丰富内蕴,彰显出诗人不放弃的刚强信念。
面向这可爱的富有生机的景象,诗人有沉醉,有不舍,更有担忧,所以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如果可以,我希望传一个话给春天的风光,请它不要急于离开我。此句一出,万千风雅。这里,向读者传递出的又何止是感动,还有诗人不避拙,不避悲的品性。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3、《曲江》是一首描写景色的诗歌。它的美不仅仅在于语言的优美,观察的细腻;它的雅,何止在于叠字的使用,技巧的精湛;它的韵,又岂止是语境的深悠?这里面有杜甫在失意的悲哀中对春天的无限爱惜,有他自己的不快乐与不和谐的情绪,还有对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的生命的那份感知。而这所有,汇聚成一种力量,促使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强烈憧憬的同时,也感动了读者。
诗人以质朴的语言,勾勒出惟妙惟肖的意境;而这点点滴滴,这细细碎碎,结合了诗人自己精神上、心灵中很多的东西在里面,所以读起来朗朗入口,看起来明媚婉丽,回味确是意蕴绵长。
我不懂诗歌,但我相信,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因为热爱而沉迷,因为感知而感发,因为感发而感动。
不为顾影自怜,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品读诗人的心曲,沉吟诗者的情致,我又一次认清了自己,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我那么喜欢走进自然的世界?为什么我沉醉一个人闲逛?为什么我情愿和一朵花对视,也不愿意和一群人相伴?因为,在我的内心,只有花草是懂我的,只有自然的世界可以让我自由放飞。
我常常会这样矫情的感念:因为我的寂寞,所以花儿会争先恐后地绽放在我的世界;因为我的孤独,所以小草儿会在我途径的时候,娉婷曼舞;因为我的善感,寒冬里的肃杀也会化作五月的风,轻盈摇曳在我的眉眼间。
是的,我从来就是一个习惯安静的女子,所以自然世界的花花草草,风雨冰霜,都会在悄无声息中走进我,默默地陪伴我,只为让感性的我不再孤独和寂寞。
当然,我知道这些不过是一种臆想,如同花开花会落一样,所有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期盼,或者转瞬即逝,而我,依旧会悄然沉浸。
我知道有时候,有些事,就在那么一个瞬间,过去了就过去,所有的都会化作为云散,直至风过无痕。
写在后面:逝水的时光里,在“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幻象间游走,于我来说,便是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