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服饰是人们传统观念中与身体相关的一种物化形式,与少数民族历史、生活密切相关,是在民族迁徙融合与不同文化生态背景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包括了从头到脚服与饰的视觉呈现。
除了满足人们遮蔽、美化身体,彰显尊卑等级的功能性需求外,还承载着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和历史文化内容,以广泛的艺术题材映射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风尚和审美文化特征。
土家族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明清时期的土司建制地区,即现今的湘、鄂、渝、黔相交接的武陵山区一带。
具有土家族文化表征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明清时期文化传承交融的留存,以一种文化符号的形式诉说着土家族的文化心理。
土家族传统服饰所蕴含的民族特性不仅是区分族群的差异性文化特征,同时也是中华服饰文化多样性的源泉,因而,土家族服饰所蕴含的多元价值和丰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保护传承价值。
土家族女性服饰是土家族女性意识的载体,对其进行研究是服饰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与其他服饰文化不可分割,相互关联,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下的传承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湖湘地区的土家族主要指分布于酉水流域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一带的土家族。湖湘土家族诞生于武陵山贯穿、酉水河流环抱区域。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省的西南腹地,位于清江中游,东邻
湖北宜昌的五峰和长阳两个土家族自治县,西、北两面分别与重庆的黔江区、万州区相接,南端毗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独特秀丽的山水地貌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了影响湖湘土家服饰风格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服饰的款式、形制、色彩、纹样的形成。
湖湘地区不仅由自然环境之别构筑了服饰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础,还是土家文化汇聚的中心。
湖湘土家族地区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湖湘土家文化必然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自然宗教的色彩,成为研究楚巫文化的活化石,相对服饰艺术而言,则保留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宗教等原始艺术特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湘土家族服饰文化是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综合影响下逐步发展而成的,这方水土孕育出的土家服饰文化集中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
湖湘土家地区的杂居状态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彼此的生产生活和习俗观念等,例如在长期与苗族的杂居的过程中,土家服饰由原先的饰物简洁变为也有很多的银饰装饰,还有与侗族相似的吊脚楼民居,以及与汉文化相似的满襟、对襟的服饰款式等等。
因而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文化风貌体现出了其多元融合的包容性。
上衣:明清时期的土家族女性服饰款式复杂多样,女性喜着矮领、宽松肥大的服饰,服饰有较好的包容性,同一款式的服饰适合各种不同体型的女子穿着。
服饰有右开襟、左开襟、对襟、坎肩等不同样式,依据装饰不同又分
为“外托肩”、“银勾”等样式,衣襟固定多采用一字扣或琵琶扣。样式相同的衣服也有长短之别,做客会面等礼节性时刻穿长衣,而日常劳作务农的时候则穿短衣。
裙子:土家女子日常裙装的款式多种多样,是深受周边其他民族文化影响所致,有八幅罗裙、百褶裙、栏干裙、围裙等。
裤子:清朝改土归流后,为了方便劳作行动,裤装逐步流行起来,具有代表性的土家“八幅罗裙”也开始逐渐只出现在傩坛上变成了带有巫术性质的法裙。
露水装:土家女子出嫁需要准备包括露水衣、露水鞋、露水帕、露水伞等在内的一整套红色露水装,关于露水衣的由来有很多不同的传说,是土家服饰中最为讲究的装束。
一般露水装中只有露水鞋是由女方自己或长辈为其制作而成的,其余大多都是借来的,只有富裕人家才能置备得起并代代相传,整套露水装从穿到脱即是完成了姑娘嫁为人妇的过程。
从明清时期的土家女性服饰整体上看,湖湘地区的土家族服饰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体现了中原汉文化、周边各少数民族文化与土家文化互相渗透的过程。
从目前留存的土家族女性服饰和文献研究中看,其服饰形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有偏向汉族、苗族等服饰的风格特征。大襟衣、对襟衣、宽腿裤等服饰都是土家族女性长期以来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土家族女性服饰整体从上衣下裳过渡到上衣下裤,服饰看似简洁却不简单,其简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服饰形制结构简单和装饰形式、内容简约上,通过简单的不同材质衣料、图案的拼接形成对比。
这些都是土家女性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能力对自然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不断抽象、概括而成的结果,用以少见多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土家族女性的装饰智慧。
通过对土家族女性服饰标本进行的全方位测绘分析发现,土家族女性上衣为典型的以前后中线为纵向轴线与以通袖线为横向轴线的十字型平面结构。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面料为女性自纺自织的棉麻土布,质地粗糙易毛边,又受一定的固定幅宽限制,因此衣身裁片大且多。因而,方便实用又
能最大限度利用面料的的直线裁剪就十分适合这种材料的特性。
土家族传统女性服饰常于头帕、袖口、臂部、前胸、后背、领襟、衣摆、裤脚、鞋面、鞋垫等部位运用绣花、织花、镶嵌等多种工艺技法进行装饰。土家女子从小便学习织绣技艺并将其运用到服饰中。
明清时期的土家族服饰涵化不仅表现在与其它民族之间的涵化,还表现在明清时期的官服与民间服饰也出现相互渗透的现象。
依据装饰技法的工艺限制,土家服饰中的吉祥图案采用象形、写意等多种艺术手法对选材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这一时期的纹样无不通过象征、寓意、比拟、谐音等方式传达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纳祥意识。
土家族女性的传统日常服饰是基于便于日常劳作生产的与之相适应的服饰形制。土家女性服饰中看似不经意的一片布都可能暗含着实用功能。
土家服饰色彩是服饰外在美的灵魂,土家女性服饰色彩是她们在与大自然亲近相容过程中的自然流露。
土家族的服饰饰物虽不如苗族那样造型繁复,但在明代贫富分化、阶级分化的森严等级制度下,衣冠服饰是用于体现上尊下卑的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在后来长期的发展中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直至清代都一直延续着严格的礼制约束和等级规定。
土家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与历史文化相伴,能够流传至今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可供我们回顾历史、借鉴历史的活态文化。
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诉说着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再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生产活动场景、见证了社会变迁与政权交替、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这些记录、传承、再现的历史文化功能有助于人们更加真实的接近历史文化本原。
土家服饰文化同众多服饰文化一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特性,是其所蕴含的多元价值的核心,是外界了解土家族特色文化的物质载体。
其变迁发展历史折射出了土家人从远古走到现代融合为统一民族的历史过程,承载了这一过程中土家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状况、价值观念与审美趋向,是古老文明记忆的历史积淀。
土家服饰会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与风俗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也没有随着时间而消减,反而不断的得到创新,不断的丰富着文化内涵与文化形态。
对研究土家族的社会生活、文化历史、宗教信仰、民风民俗都体现了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同时,在文化引导消费的当代趋势下,“文化资本”里都潜藏着“经济资本”,历史文化价值的开发对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快速稳定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主导作用。
土家女性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刺绣、织锦、挑花等手工技艺,多已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遗手工技艺的重要代表,传承着千年的土家文化历史,在众多的工艺门类中独树一帜。
土家女性在创造服饰的同时也深受这些技艺文化的多方面影响,土家服饰文化的传承传播不仅是手工技艺的传授,在土家人从事这些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也起到了辐射地区的教育作用。
土家族女性服饰文化的发展是在长期与地域内的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互动中逐步形成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仍保留了土家文化因子,体现了土家族服饰文化多元融合的包容共生关系。
在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服饰文化民族特性的丧失令人痛心,面对式微并逐步走向湮灭的土家服饰文化,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才能使其多元价值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保护层面可通过线上教育平台与数据库平台构建扩宽保护传承路径,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传承与知识信息社会的共赢,让更多人领略到土家服饰的形式美、结构美、技艺美以及纹样美。
发展层面则着重以创新为驱动衍生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以及人才培养和文化旅游延伸,让土家族服饰乃至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与现代时尚、审美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