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圣地之——河南济源王屋山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4 09:41:08    

提起王屋山人们自然想到的肯定是“愚公移山”的传说故事,大多数人知道王屋山也是因为这个故事而来。其实王屋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是中国道教的著名圣地,被称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可以说一座王屋山就是半部中国道教史。

层林浸染的王屋山秋景

王屋山的优美的自然风光

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它的东、西、北分别连接太行、中条、太岳等山脉,黄河像玉带似的从南面绕过,更有小浪底水库像珍珠一样镶嵌在玉带上。王屋山属于中条山分支余脉,主峰天坛峰海拔1715.7米。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王屋山经历了8次造陆、造山等地质运动,形成了褶皱构造十分明显的地质特征,尤其是不同地质时期的不整合面大绝壁形成的“T”形交汇,更是国内少有、世界罕见。因此王屋山被称为储存地质信息的“数据库”。由于王屋山层峦叠嶂,一座座陡直的山峰就像鳞次栉比的宫殿,所以称为王屋山。

王屋山云海

王屋山由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和平原相互交错的五种地貌构成。起伏多变的重峦叠嶂,险峻恢宏的悬崖绝壁,深邃幽静的山谷溪潭,如凝似练的飞瀑流泉构成了王屋山雄、险、秀、奇、幽于一体的自然景观。由于受地形和季风的影响,王屋山中光、热、水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当山脚还是一片繁花盛开的景象时,山顶已是一片皑皑白雪的隆冬,春来桃花遍山,秋来层林尽染,……。这种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促使王屋山形成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种植在山脚阳台宫的银杏树,据说是西汉时期种下的,被称为“中国植物活化石”。

王屋山千年银杏树

王屋山在先秦时期与道教的渊源

王屋山绝美的的风景和独特的道教人文景观历代以来吸引众多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道家方士,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修道采药。王屋山与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的5000多年的黄帝时期。相传王屋山主峰就是黄帝祭天处,因此主峰被称为天坛山,世称“太行之脊”,“擎天地柱”。山上有一石坛,据说就是轩辕黄帝祭天所留;公元前550左右,出生在鹿邑的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慕名来王屋山修道,据说他在此处领悟了道,后来云游天下路过函谷关时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战国时期道家的另一位人物列御寇来到王屋山,搜集到当地“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子将故事进行了艺术性的再加工,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战胜艰难险阻,而他所作的《列子》也成为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王屋山《道德经》原石艺术经卷石刻

王屋山——“道教十大洞天之首”

西汉初期,朝廷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策略治国,使人民休养生息,创造出“文景之治”。道家地位因此得到极大提升,许多世家大族都开始信奉道家,而离洛阳70公里的王屋山就成为修道者的首选之地。元代道士赵道一编撰的记录古代道教神仙事迹的传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西汉开国功臣王陵的七世孙王褒生性淡泊名利、从小爱好道术,在汉元帝建昭(前38-前33年)时期,得到太极真人西梁子文、西城真人等有道之士的精心教导和授予经书,在离王屋山不远的阳洛山中隐居修炼十八年,终于悟道,被封为“太素清虚真人,统领小有天,治理王屋山洞天,领天王之职,掌管九天灵文、六台秘籍、山梅妙经,又总管王屋山洞天内明景三宝”。因此王屋山从汉代被道家称为“小有清虚之天”,被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

晨光下的王屋山天坛顶

东汉时期是道教形成的时期,养生术、符咒法、炼丹术等道教主要的修炼方法也开始兴起。古代道士相信,风景优美的山川凝聚了天地的精华,在这些山中炼丹一定会事半功倍。著名的炼丹家魏伯阳就长期在王屋山中炼丹。魏伯阳出身于东汉桓帝时期的高门望族,自幼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但是他的父亲魏朗因为朝廷朋党之争,被迫害致死。这使魏伯阳从小就向往修道,长大后一心专研黄老之说,专攻炼丹术。他经常到离洛阳不远的王屋山中来采药炼丹,后来写出了著名的炼丹著作《周易参同契》。


道教故事《魏伯阳试丹》


公元305年,东晋著名道士葛洪来到洛阳搜寻炼丹仙书,回去时路途被叛军阻断,滞留在河南几年时间。期间他多次循着魏伯阳的足迹来到王屋山炼丹,《周易参同契》对他的帮助很大,对于完成道教医学巨著《抱朴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葛洪画像


王屋山——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道教流派蓬勃发展的时期,传奇道教女宗师魏华存就在王屋山一带创立了天师道上清派。魏华存是任城樊县(今山东兖州)人,父亲魏舒是西晋的名臣,她自幼聪慧好学,在十三四岁时就博览百家,融会贯通儒学五经,尤其喜好老庄之道,常常一个人在静室中行导引吐纳等道家的练气法,意欲修仙成道。转眼间魏华存已经是二十四岁的大姑娘了,仍然醉心于修道,无心结婚生子。父母急了,强行将她嫁给了修武(河南焦作市修武县)县令刘乂(yì)。公元276年,魏华存随刘乂来到修武,不久生下两个儿子。修武离王屋山不远,当地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又激发了魏华存修道的愿望,她经常到王屋山拜访名师道友、搜寻道教典籍,崇信道教的心性一天比一天坚定


中国第一位女神仙魏华存画像


传说魏华存在四十二岁时和丈夫分居,在别院中沐浴斋戒,打坐、吐纳,修炼道法。有一天太素清虚真人景林真人等成仙人物降临到魏华存的房中。王褒说:“你专注三清,勤苦到如此境地,我等受扶桑大帝君之命,特授你神真之道。”说罢授予了魏华存《上清经》三十一卷,又引用经文的一段,教了她一个修行的口诀。景林真人也授予了魏华存一部养生炼气的《黄庭内景经》,分别的时候,前辈们还约魏华存到王屋山洞天的总坛阳洛山中修道。


“南岳夫人”魏华存


传说毕竟是传说,人不太可能活过200多年,王褒亲自传授《上清经》给魏华存的可能性不大。也许《上清经》、《黄庭内景经》是魏华存在王屋山一带自己搜寻到的,或者这两部道教经书就是魏华存自己编纂的,之所以假托神仙传授经书,只不过是为了流传更容易些。魏华存得到两部经书后,在阳洛山中勤学苦练,终于在人体精气神的修炼方面取得成果。她将自己悟到的经验和理论为百姓治病,得到了百姓的拥护,百姓们称魏华存为“二仙奶奶”,后世称为“南岳夫人”。跟随魏华存的道教徒越来越多,她顺势创立了上清派。江西龙虎山天师道的天师将魏华存封为天师道祭酒(高级传教师),掌管王屋山洞天,魏华存尊太素清虚真人王褒为师,将上清派在王屋山发扬光大。


魏华存《黄庭经》拓片


上清派在修炼方法上,改变了以往符箓禁咒和烧炼金丹的方式,更注重人体精、气、神方面的锻炼,从而达到祛病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这套综合医学、仙道、巫术为一体的理论为我国医学、气功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296年,西晋王室斗的如火如荼(八王之乱),匈奴、鲜卑等民族纷纷趁机南下。魏华存带领两个儿子随百姓们逃到建康(南京),在江南继续传播上清派道教。后来魏华存的徒子徒孙杨羲、许穆、许翔等道士将上清派道法传播到浙东地区,在南朝陶弘景的努力下,在江苏茅山将上清派发扬光大。茅山、龙虎山、阁皂山合称江南道教"三山符箓",一直延续至今。


衡山供奉的上清派祖师魏华存塑像


王屋山来了一位爱好文学的道教宗师

到了唐代,老子被尊为李唐皇室的祖先,道教迅速发展,王屋山的地位也得到提高。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下诏让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来主持王屋山的道教事务,并且让他“自选形胜,置观以居之”。司马承祯在天坛峰下选“丹凤朝阳”之地,修建了阳台观,建成后李隆基亲题“寥阳殿”匾额。同时唐朝在王屋山修建的还有:上方院,传说黄帝曾于此处访寻四山,故原称“上访院”,司马承祯初到王屋时,就居住在汉代修建的上访院中;奉仙观,在济源县城西北,是唐睿宗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所建。白云道院,是为纪念司马承祯(号白云子)而建。灵都观,是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李隆基为妹妹玉真公主(睿宗之女)修道所建。

王屋山阳台宫

司马承祯可不是一般的道士,他的文学修养极深,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著名的大诗人是好友,被称为“仙宗十友”。当司马承祯来到王屋山时,他的好友们不时就会前来拜访,为王屋山留下诸多的名篇佳句。

744年冬天,李白和杜甫相约来王屋山寻找周灵王太子晋(或叫王乔)华盖君的遗迹,同时看望一下司马承祯,可惜司马承祯外出了。他们在王屋山遇到了一个叫孟大融的读书人,于是三人一起来到天坛峰的总仙宫处赏景吟诗。李白观赏了王屋山的美景,想起了游玩青岛崂山的景色,写下了《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整首诗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羡慕修道者的生活,在赞赏王屋山美景的同时,表达了对孟大融的敬意。

王屋山李白《上阳台帖》

不久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从政之梦破灭,心灰意冷的李白专注于游山玩水,他再次约杜甫、高适游王屋山。当他们到达王屋山时,才得知司马承祯已驾鹤西去,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李白心绪难安,仕途的坎坷和偶像的仙逝令他伤感不已,于是在石壁上写下了《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这一首《上阳台帖》流传千年,其字迹隽永,文采飞扬。后世帝王、君臣、墨客以及收藏家们纷纷为其题跋,成为王屋山不可多得的珍品文物。


忧国忧民的杜甫画像


后来杜甫晚年客居夔州时,回忆起和李白、高适一起游玩王屋山的情景,写下了两首《昔游》回忆诗,其中的《昔游·昔谒华盖君》中写到道:“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良觌违夙愿,含凄向寥廓。林昏罢幽磬,竟夜伏石阁。王乔下天坛,微月映皓鹤。……”,杜甫以悲凉的心情来回忆那段游玩王屋山的时的感受,表达了自己逐渐老去,仍然一事无成,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的无奈。

另外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晚年也在王屋山翠微庵采药行医、治病救人,直至仙逝。王屋山上尚有孙真人的坟墓。


王屋山药王殿


王屋山全真道的兴起

到了宋代,道教继续得到皇家的扶持,王屋山的道教宫观得到了扩建,王屋山下的紫微宫就是在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年)所修。金、南宋时期,王重阳在北方创立全真道,丘处机弟子“栖神子”王志祐率领大量全真道道士入驻王屋山,王屋山因此成为全真道在河南、山西的活动中心。1214年,王屋山的大量宫观毁于金蒙战乱。1222年,丘处机远赴阿富汗会见成吉思汗,劝解蒙古将帅“去暴止杀”,得到成吉思汗的赞许。随后成吉思汗封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得到蒙元朝廷的支持,王屋山迎来第二次发展高峰,阳台观等建筑在王志祐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与扩建,阳台观也升级为阳台宫。此后全真道的宋德方、陈志忠等道士又陆续重修了王屋山的天坛、三清殿、上方院、紫微宫等主要宫观。元代王屋山成为北方全真道信众的活动中心之一。

王屋山天坛峰总仙宫

明代,朱棣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为了制造取得皇权合法性的舆论,声称得到真武大帝的保佑,全力扶持武当山道教,王屋山的道教宫观也得到了部分的重修。明成祖在修建北京城时将王屋山黄帝祭天的天坛也仿照修建了出来,成为明清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明后期开始王屋山的道教开始衰败,道士越来越少了,大量宫观坍塌,到解放时仅存明代重修的阳台宫、奉仙观两处建筑群存在。


王屋山阳台宫


阳台宫在王屋山脚下愚公村的西侧,现存的主体建筑三清殿和玉皇阁是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重修的。宫殿依山势修建,高低错落有致,三重檐阁式玉皇阁凌空欲飞的飘逸之势,令人们叹为观止。几十对石刻柱子似乎在诉说着王屋山昔日的荣光,那翻滚的云龙、朝风的百鸟、闹梅的喜鹊、牧羊的苏武、过海的八仙、战蚩尤的黄帝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无一不在诉说着王屋山的光辉而久远的历史。阳台宫内生长了上千年的苍松翠柏依旧郁郁葱葱,其中一棵高45.7米,树围9.45米的银杏树,被当地人称作“七搂八拐棍”,据说就是西汉太素清虚真人王褒亲手所植;而另一棵七叶菩提树,高14米,树围近3米,相传就是唐代玉真公主种植。


王屋山银杏树、古柏


愚公移山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后,国家出资全面重修了阳台宫、十方院、天坛阁、总仙宫、总仙宫地宫、伏羲台等建筑群,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愚公移山群雕。这座宏伟的群雕是由台阶、平台、碑廊、雕塑四部分组成。其中碑廊长28米,高4米,中间镌刻着毛主席的亲笔题词--“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以及列子所著的《愚公移山》全文。二级平台长58米,宽3米,高16米,上面就是高10.5米的愚公及其子孙的群雕像。

王屋山愚公移山群雕


群雕威武刚毅,栩栩如生,形象地表现了愚公率领儿孙共同挖山的场景,这种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日常生活中,大家对警察、警车、公安局、派出所这些字眼都并不陌生,但若问到其中的具体细节、含义和区别,了解的人恐怕就寥寥无几。例如,公安局和派出所有什么不同之处?警车上为什么印有“警察”、“公安”等不同字样?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首先,关于公安局和派出所,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但实际上,这
    疏浚的读音 疏浚的读音:shūjùn。基本含义: 疏浚 拼音:shūjùn。基本解释: 1、用力冲刷淤塞物; 2、在航道上修建堤坝(闸);开挖港口的溢洪道和渠道;进行清淤工程,以消除障碍物及影响正常交通;修筑围堰拦蓄河水;清理湖泊与岛屿,改善生态环境。 清淤是城市管理中常见的任务之一,为了提高清淤效
    你健身吗?问:你知道健身必备三大补剂吗?答案:蛋白粉、肌酸、氮泵问:你知道什么是健身训练状态之王吗?答案:氮 泵如果你是健身新手,那你应该了解蛋白粉、增肌粉、肌酸这些常见的健身补剂;如果你是追求肌肉的张力,血管的泵感,赛车冲刺时爆发力的健身爱好者,那你一定对氮泵不陌生,毕竟,它被称作健身时的训练状态
    1. 九寨沟九寨沟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清透的水,林木丰富的色彩倒映在孔雀蓝翡翠绿的水里,交相辉映,仿佛仙境。九寨沟2.稻城亚丁雪山、湖泊,蓝天白云,空气清透,牛马在草地上悠闲吃草,无论是徒步还是在客栈里发呆,都是至高的享受。稻城亚丁3.婺源婺源是最美的村镇之一,很多人只知道春天婺源油菜花的惊艳,却错
    在进行瓷砖翻新之前,首先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确保厕所墙面干燥、清洁,并且没有残留的旧瓷砖或胶水。购买所需的瓷砖、瓷砖胶水、瓷砖切割工具等材料和工具。确保有足够的工作空间和良好的通风条件。步骤二:拆除旧瓷砖在拆除旧瓷砖之前,确保自己有足够的保护措施,例如戴上手套和护目镜。使用锤子和凿子等工具轻敲旧瓷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