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满语:Yalu ula,朝鲜语:압록강,罗马音:amnokgang),原为中国内河,现为中国和朝鲜之间的界河。江中的朝方岛屿——绸缎岛和薪岛等与中国陆地接壤。目前河口为双方共用。
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上游旧称建川沟,流向在源头阶段先向南,经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后转向西北,再经临江市转向西南。干流流经吉林和辽宁两省,并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附近流入黄海北部的西朝鲜湾。鸭绿江全长795公里,流域面积6.19万平方公里(中国境内流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27.6亿立方米,拥有浑江、虚川江、秃鲁江等多条支流。拥有水丰、太平湾等数个大中型水电站、水库。
鸭绿江口地区列岛是近代以来随着鸭绿江泥沙淤积逐渐形成的。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大清廿三省与地全图—附朝鲜州道与地图》可以看出,当时的鸭绿江口在朝鲜境内,而薪岛、黄金坪、绸缎岛等岛尚未形成。
据资料记载:“大东沟(位于现西汉道中部)做为一个港口来看居辐揍点的地位。……木材从江的上游放下来,全部集中于此地,再经税务局办理手续后装海轮外运各地。”即使到了1905年其主汊性质仍未改变,另据航运史记载:西汊道入海的西南深槽水道是“当时江口宽27公里内的唯一深水航道,3000吨级船舶可自由通航。”据考证:当时的西南水道上段现在已居陆地上,相当与庙沟的位置,而庙沟与现代江岸之间的苇塘是1905年—1927年间淤积而成的。当时的黄草坪(现黄金坪)是一个不见芦苇生长的小沙洲,信倜坪也很小,迎门港还未露出水面。西汊道的径流可以通过蚊子沟、迎门港、庙沟等多个北东向的分支与东汊道相通。
因此,在1933年印制的分省地图鸭绿江口地区可以看出,绸缎岛仍未形成,而薪岛则在鸭绿江口主河道南侧,靠近朝鲜一侧。之所以将薪岛划入朝鲜境内,与鸭绿江口主汊道的变化相关。目前鸭绿江径流量的98%从薪岛列岛以东汊道入海,西汊道已成为基本脱离鸭绿江径流影响的废弃汊道。然而,在60多年前,西汊道曾是径流的重要入海通道,更早的时期甚至是鸭绿江径流主要入海通道。
后来,由于沉积作用,西汊道中沙洲横生,庙沟等边滩加高转为陆地,黄草坪、迎门信倜坪也淤高转为河口沙岛,西汊道的流量开始大幅度减小。西汊道在其渐渐消亡的过程中,又突然地受到了强烈的人工干扰,使这一时期的三角洲演变变得十分特殊。因西汊道沉积作用强烈使水流流路多变、滩多水浅,降低了航运价值。
1941年开始,日伪开辟了南深槽水道(为了侵略的需要),俗称“南水道”。并堵截了迎门港等与东汊道相通的支汊与西南水道、洋鱼岗水道。这些工程使西汊道的流量比整治前增加了一倍以上。增加的流量大部分为潮流,河水径流只占10%左右,这种水动力条件使西汊道深槽不断刷深,而滩面却渐渐淤高。
1942年又修了水丰电站大坝使河流输沙显著减少,挟沙能力显著提高。这样,堵塞了的东、西汊道的连通支汊很难再迁移变化,泥沙开始在人工造成的低能环境中落淤。薪岛、信倜坪和黄金坪之间的浅滩不断淤积的结果终于使信惆坪和薪岛浅滩连在一起,形成今日的绸缎岛。东大坪和大东沟口外的边滩也因淤高而转变为陆地。这一时期河口三角洲的面积明显增加,最终形成了绸缎岛。
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后,朝鲜提出了重新划定中朝边界的要求。
1950年代~1960年代,中朝双方在中朝边境一带进行了大量测绘。
1962年,中朝两国代表在平壤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以确定两国边界线。在这次划分中,谈判了鸭绿江的通航和岛屿问题。中国划分了187个岛屿,朝鲜划分了264个岛屿。
1963年后,中朝两国开始对鸭绿江中的岛屿进行了全面勘察,以确立归属。鸭绿江出海口最大的两个岛——薪岛和绸缎岛被划给了朝鲜。
1964年3月20日,在北京,陈毅和朴成哲分别代表两国签订了《中朝边界议定书》。以上文件细节目前仍没有公布。
几十年后的今天,鸭绿江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从上游源源不断到来泥沙淤积在薪岛和绸缎岛周围,如今两个岛屿已经合二为一,并使中国一侧的鸭绿江西航道几乎消失,该水路在半个世纪前是连接江和海的一个重要运输通道,现如今,河道淤积和河床变窄,实际上已丧失了运输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鲜仅靠着鸭绿江上游带来的泥沙就能控制鸭绿江出海口。尽管中朝双方协定,中朝两国船只可在江上任意地点任意航行,但是一旦朝鲜在鸭绿江上建设一座大桥,那么鸭绿江必定会变成第二个图们江入海口。
原本基本被朝鲜的黄金坪岛和绸缎岛所封锁住的丹东河岸,于近年出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丹东河岸成功突出岛屿封锁。
但这远远不够。
除了整治鸭绿江西水道以外,在绸缎岛对面建设丹东港,对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捍卫领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丹东港位于辽东半岛东部,鸭绿江口西岸,背负东北,南临黄海,东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是距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最近的国际化港口,是大陆海岸线最北端的不冻良港,鸭绿江与黄海的分界线横贯港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作为国家辽宁沿海经济带东端起点和东北东部地区新出海通道的丹东港,在东北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承担着枢纽港作用。丹东港依托辽、吉、黑、内蒙四省区广阔腹地,随着东北东部铁路和丹通高速公路的开通,沿线辐射的粮食、煤炭、矿石、钢材等大宗货物将以最短运距通关出海,积聚临港产业集群,形成东北东部地区专业化大型物流中心。
丹东港现辖大东(海港)和浪头(河港)两个港区,共有生产性泊位19个,年吞吐能力4000万吨。拥有堆场面积500万平方米,航道水深-9米。目前已于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等五十多个国家开通了散杂货、集装箱、客运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