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承人。他家祖祖辈辈务农,生活贫穷,从小靠帮别人干活过日子。但是,匡衡酷爱学习,常常利用劳动之余刻苦自修。家里穷,晚上没有油点灯,他就在自己家里的墙上凿个洞,借邻居的烛光读书。这就是有名的凿壁偷光故事。
匡衡苦于无书可读,就到处借书披览。当时书只有富人家才有,所以很难借到。有一次,他打听到附近一个大地主名叫文不识,家里藏书很多,就想办法向他求借。但是,地主是不会无偿地借书给他的。于是,他就到文不识家去作工,而不要工钱。文不识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要工钱?匡衡就向他提出了借书的要求。文不识被他这种求学的精神感动了,就把全部藏书借给他看。匡衡得到书后,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不长时间,就把文不识家的藏书全读遍了,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当时,许多学者都很推崇匡衡,称赞他的才学是“当世少双”。后来,匡衡被朝廷请去做官,他数次向皇帝上疏,匡正时弊。朝廷每有政议,都要请他引经据典加以论述,他讲得贴切,见解独到,深得汉元帝的信任。封为公卿、光禄勋、御史大夫,及至做了丞相,封为乐安侯。